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兴奋波的发放紊乱或传导受阻,使心跳失去正常节律性,称之为“心律失常”。中医虽无此病名,但与中医的“心悸”“怔忡”“昏厥”“虚劳”等病的临床表现相类似。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及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症之一。
【组成】:生地12克、丹皮12克、知母9克、黄柏6克、黄连6克、龙眼肉12克、玉竹12克、莲子肉12克、枣仁9克、夜交藤15克、珍珠母15克
【加减】:失眠多梦加朱砂安神丸1粒;口苦、苔黄加龙胆草12克;血压高、头晕加玄参12克、钩藤12克;地龙12克;五心烦热、面红、盗汗加地骨皮12克;月经失调加益母草18克;舌质有紫痕、瘀斑,胸部隐痛加丹参15克。
【来源】:河北中医学院薛芳副教授[薛芳,等.调养心神治疗心律失常57例临床分析.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86,1(2)]。注:河北中医学院是现河北中医药大学
【组成】:炙甘草15g、桂枝9g、生地15g、党参30g、阿胶9g、麦门冬15g、火麻仁12g、大枣15g、生姜9g、生龙牡各30g(先煎,煎透澄出较清的药水,再煎其余药,这样避免混浊)
【加减】:心率快加枣仁30g,朱砂3g (研细分次吞服)。
【主治】: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症见心悸动、脉结代。(来春茂经验方)
【主治】:心房颤动;心悸,头晕,出冷汗,下肢轻度浮肿,晨咳少量痰液,大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结代。
【方药】:法半夏、茯苓各6克,化橘红、党参各4.5克,炙甘草1.5克,炒枣仁、松节各9克,远志3克,石菖蒲、枳实各2.4克。
【编按】:本方系当代著名中医学家蒲辅周先生之经验方,方名加味益心汤,具有补益心气、温脾理痰之功,适用于心房纤颤患者,中医辨证属心气不足,兼有脾湿者(见:李文亮,齐强.千家妙方。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
【方药】:红参3~6克,丹参、苦参、酸枣仁各30克,琥珀(研末冲服)15克,车前子(包煎)20克。
【编按】:心房颤动属中医 学“心动悸,脉结代”范畴,本方具有益气活血、养心安神之功。据报道,曾配合小剂量奎尼丁治疗16例,有较好的疗效[见:中医杂志,1980(2)]。
【方药】:苦参30克,黄连、炙甘草各5克,丹参、酸枣仁各20克,珍珠粉(分冲)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若阴虚者,加玉竹、生地黄;阳虚者,加肉桂、干姜;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血瘀者,加川芎、红花;痰阻者,加石菖蒲、郁金。
【编按】:本方旨在通过清泻心火、安定神志,以达到减缓心速、调整心律之目的。曾报道,治疗某男性患者,30岁;患病毒性心肌炎后遗阵发性心动过速,经服西药未能控制,后用上方加玉竹、生地黄,共服9剂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随访2年未见发作[见:四川中医,1986(4)]。
【主治】:心动过速,心脏神经官能症;症见心悸难宁,少寐多梦,胸闷烦躁,口干少津,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或有间歇。
【方药】:太子参15~30克,麦冬、丹参、百合各15克,淮小麦、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生磁石(先煎)各30克,五味子、甘草各6克,大枣7枚。
【编按】:本方为上海中医学院附属岳阳医院朱锡祺教授根据生脉散合甘麦大枣汤,再结合临床经验加味而成,适用于惊悸因阴血不足而发者,故具有益气养阴、镇潜安神之功效(见: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主治】:传导阻滞;心悸气短,胸闷,自汗,劳累后显著加重,面色皖白,头晕目眩,身倦乏力,食欲缺乏,精神不佳,四肢欠温,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细数无力。
【方药】:党参、莲子各9克,白术、茯苓、肉桂、炙甘草、五味子各6克。
【编按】:心主血,血液在全身经脉中畅流不息,心脏传导功能正常,需赖心气之推动,心阳之鼓舞。心气虚弱,心阳不振,必须影响心主血脉功能。故本方具有补益心气、振奋心阳之功效[见:浙江中医杂志,1984(12)]。
【主治】:传导阻滞;心悸,胸脘胀闷,夜难酣睡,舌质较红、苔白腻,脉弦数,时有歇止。
【方药】:全瓜蒌、生地黄各12克,薤白、川桂枝、桃仁、潞党参、炙甘草、火麻仁、赤白芍各9克,红花6克,灵磁石(先煎)30克,大枣4枚,生姜2片。
【编按】:本方中瓜蒌、薤白、桃仁、红花等药通阳宽胸,活血化瘀;磁石等养心安神,从心动悸、脉结代人手,故取效显著(见:何春水,易之。精选千家妙方。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
【主治】:期前收缩;心悸心慌,胸闷微痛,夜寐多梦,咽喉口舌干燥,大便秘结,舌苔少,脉沉细结代。
【方药】:炙甘草10克,麦冬20克,地黄30克,党参15克,桂枝5克,生姜3片,大枣5枚,阿胶(烊冲)6克,火麻仁10克,白酒2匙。
【编按】:本方具有益气养心、安神定惊之功,对期前收缩属心脏气血虚弱、心神失养导致气血瘀滞、心动悸者有疗效[见:江西中医药,1981(2)]。
【主治】:心房颤动;头晕、心悸、气怯、脘闷,纳少,心胸懊侬,莫可名状,夜间为甚,夜寐不平,起卧不安。
【方药】:桂枝、蜀椒各10克,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克,党参、麦冬各15克,干生姜3克,大枣6克,五味子5克。
【编按】:本方为心阳不足而设,故方中以桂枝汤去芍药振奋心阳,龙牡镇摄心神,加蜀椒以其能“去胸中邪结气”,以达到通阳,镇惊安神而使房颤复律之作用[见:中医杂志,1982(11)]。
【方药】:红参、琥珀(研末分2次冲服)各6克,丹参、当归、炒酸枣仁各30克,苦参15~30克,麦冬、五味子各12克,薤白9克,茯苓15克。
【编按】:本方名三参稳律汤,由生脉散加味组成,功可补气活血、生津止渴、调和营卫,用于气阴不足、血不养心诸证,包括各种心脏病心律失常属气阴两虚、心失所养者。据报道,本方具有稳定而持久的强心作用,并能克制普萘洛尔和苯妥英钠的不良反应[见:湖北中医杂志,1983<4)]。
【主治】:期前收缩;胸前闷痛,阵发性心悸,神疲乏力,头晕寐差,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结代。
【方药】:桂枝、麦冬、五味子、当归、白芍、炙甘草各9克,党参、丹参、川芎、制何首乌各15克,鲜万年青30克。
【编按】:此乃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赵冠英教授之经验方。心阳不振,运血无力,故血瘀于络而发胸闷痛、心悸;血不能上营宣窍,濡养四肢,则神疲无力,头晕寐差,舌脉均为心阳不足,瘀阻于络之象,故本方诸药相合,共奏温阳益气、养血安神之功[见:江西中医药,1986(4)]。
【主治】:期前收缩;心悸、胸闷,头昏、头晕,舌质淡胖略暗、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结代。
【方药】:党参、郁金、瓜蒌各20克,麦冬、地黄、薤白各15克,五味子、红花各12克,桂枝、柏子仁、高良姜各10克,丹参、珍珠母(先煎)各30克,炙甘草6克。
【编按】:气虚则血行鼓动乏 力,而致血瘀气滞,血不养心则发生血脉流通不畅,心神不宁、心悸、脉结代,当以益气养阴治其本.活血化瘀治其标,则心脉畅通,而心神可宁[见:中医杂志,1981(7)]。
【方药】:党参、玉竹、丹参各30克,麦冬、白芍、炙甘草、龙齿(先煎)各9克,酸枣仁、五味子、赤芍各6克,琥珀(研末分冲)3克。
【编按】:本方具有益气养阴、平肝活血之功。药理实验亦证实,本方有强心、镇静、改善心脏血流的作用。故此方再随证加减,对症用药,治疗心房纤颤属于气阴不足、心血瘀阻、肝阳偏亢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见:李文亮,齐强。千家妙方.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
-
2024-11-20
-
2024-11-04
-
2024-11-04
-
2024-11-04
-
2024-08-21
-
2024-08-20
-
2024-08-20
-
2024-07-23
-
2024-07-23
-
2024-07-23